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关键环节

大纲

一、物质生产方式的基本内涵

二、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重要步骤的物质生产方式分析

三、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社会现实分析

1. 社会现实分析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 社会现实分析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以及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

3. 社会现实分析之三: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身体”

原理与观点

K01: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生存条件

K02:理解生产力的三个方面

重要信息

I01:马克思主义描述问题的范本

正文

一、物质生产方式的基本内涵

物质生产方式往往被理解成在社会生活中生产物质资料的方式。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指生产人的身体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其概念强调的是跟人的身体和生活所需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生存条件”当然包括物质的社会生活条件。所谓物质的社会生活条件,就是指人的身体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对象。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存条件指的并不仅限于此,甚至主要指的不是这种“物质对象”,而是主要指这种物质对象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一个既不属于主体(人)、又不属于客体(自然界)的一个新领域: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一个经过意识形态批判所展现的原初领域。所谓原初领域是指这个领域不能够再被还原,并且这个领域由自身的构建方式所生成。“物质生产方式”是这一原初领域呈现自身的“方

式”,也就是这一领域构成自身的方式。因此,“物质生产方式”并不指称某个静态对象,它本身也不具有现成的外延,而是一个实践性的概念。

二、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重要步骤的物质生产方式分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直接成果就是揭示了意识形态本身的存在性所植根于其中的、作为原初经验领域的“社会生存条件”。“社会生存条件”是意识形态的发生学基础。对于以通达现实、获致真理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接下去的任务便是对这一领域的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的探讨方式并不是直接分析这一领域的性质、要素、构成等,因为这些分析不可避免地都要以某种原则为前提,而经过了意识形态批判之后,对于这一原初经验领域的考察,就不能再采用任何现成的社会观念作为原则,而必须采用这一领域本身所要求的考察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讨论是从这一领域的生成性开始的。社会生存条件的生成并非一个自然转化过程,即并非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自然界并不内在地或现成地包含“社会生存条件”,后者是创造的产物。创造当然是不能离开自然的,但自然只是这一创造过程中的质料性因素,直接激活自然使之被创造为社会生存条件的构成性要素、从而使现实生活有可能被生产出来的,是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理解的人的身体不是生理的身体,也不是承载意识的身体,它不仅作为激发性力量而存在,它还规定着整个生产活动的界限。甚至这个界限本身也是在身体的参与下被构建而成的。这个动态的界限所确定的,正是物质生产领域。这样,身体参与构建的物质生产领域就成为意识形态批判之后历史唯物主义直接获得和切实把握的环节。

物质生产领域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对象化的领域,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领域,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理解是通过把握其生成方式而实现的。这种物质生产领域的生成方式就是“物质生产方式”。这里的“方式”不是指现成的“模式”或“形式”,而是指“如何可能”的“过程”。

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目标是实现对于物质生产领域的生成之方式的描述。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这一工作的具体体现。

物质生产方式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与立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当代人类现实的总的理解,就是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而得到的。

三、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社会现实分析

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社会现实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现实分析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重要结果,是敞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物质生产方式分析揭示了物质生产领域的生成方式,正是通过这一揭示,我们把握到与我们的身体生命的生产直接相关的这个领域的本质意义,那么下一个问题必将是,物质生产的“方式”是如何“生成”或“被构造”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是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完成的。

我们不能实证化地来理解马克思所谈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内容的集合。生产关系也不能看成若干要素的集合:如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劳动对象的分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等。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生产力是指使物质生产方式得以生成的力量。关于这种“力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这是一种比直接改变物质对象的力量更为原初的力量;第二,这是一种规定物质生产方式本身的意义和界限的力量;第三,这是一种不断重塑自身、因而不断变化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物质生产领域的自发产生的力量,但又不能离开物质生产领域而存在。

生产力的自我表达就是生产关系。所谓生产关系,就是具有生产之力量的社会交往关系。社会交往关系本身并不直接生产物质资料,其生产性的力量主要体现为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这样,问题就归结为:对这种具有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的社会交往关系进行本质描述,即揭示其构造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为我们提供了进行这种描述的范本。

2. 社会现实分析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以及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

具有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的社会交往关系,其构造自身的可能性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中体现出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即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与其自身表达的辩证运动,本质上就是物质生产方式本身被构造的过程。所谓“基础”,就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的经济结构。而“上层建筑”则是指“经济结构”之外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我们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般理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理解可能会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分析这两者的关系造成一定的困难。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过程。这种制约并不体现为一个领域对另一个领域的线性因果式“决定”,而是意味着,为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划定界限的力量,将为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呈现方式划定界限。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正体现着这种原初的生产力量: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了全部人类生活,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其实正是全部人类生活的内在力量,但这一力量并非对象化的静态之物,而是被“构成”的力量,全部“经济结构”或“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从适应到不适应、到动摇、到毁灭、到再建立、到再毁灭的辩证法,正是这一人类整体性力量的生成过程。

3. 社会现实分析之三: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层面上所谈论的无产阶级革命不能被经验化地理解,它应被理解为当代人类整体性力量的自觉。正是在无产阶级革命之中,人类发现自己根本性的本质之所在,发现了自己所具有的整体性的力量,而共产主义则是在此自觉过程中被揭示出来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本质意义或真理。所以共产主义不是作为单纯的未来的某种社会形态而存在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那里具有深刻的哲学含义。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关键环节

大纲

一、物质生产方式的基本内涵

二、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重要步骤的物质生产方式分析

三、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社会现实分析

1. 社会现实分析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 社会现实分析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以及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

3. 社会现实分析之三: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身体”

原理与观点

K01: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生存条件

K02:理解生产力的三个方面

重要信息

I01:马克思主义描述问题的范本

正文

一、物质生产方式的基本内涵

物质生产方式往往被理解成在社会生活中生产物质资料的方式。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指生产人的身体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其概念强调的是跟人的身体和生活所需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生存条件”当然包括物质的社会生活条件。所谓物质的社会生活条件,就是指人的身体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对象。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存条件指的并不仅限于此,甚至主要指的不是这种“物质对象”,而是主要指这种物质对象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一个既不属于主体(人)、又不属于客体(自然界)的一个新领域: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一个经过意识形态批判所展现的原初领域。所谓原初领域是指这个领域不能够再被还原,并且这个领域由自身的构建方式所生成。“物质生产方式”是这一原初领域呈现自身的“方

式”,也就是这一领域构成自身的方式。因此,“物质生产方式”并不指称某个静态对象,它本身也不具有现成的外延,而是一个实践性的概念。

二、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重要步骤的物质生产方式分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直接成果就是揭示了意识形态本身的存在性所植根于其中的、作为原初经验领域的“社会生存条件”。“社会生存条件”是意识形态的发生学基础。对于以通达现实、获致真理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接下去的任务便是对这一领域的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的探讨方式并不是直接分析这一领域的性质、要素、构成等,因为这些分析不可避免地都要以某种原则为前提,而经过了意识形态批判之后,对于这一原初经验领域的考察,就不能再采用任何现成的社会观念作为原则,而必须采用这一领域本身所要求的考察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讨论是从这一领域的生成性开始的。社会生存条件的生成并非一个自然转化过程,即并非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自然界并不内在地或现成地包含“社会生存条件”,后者是创造的产物。创造当然是不能离开自然的,但自然只是这一创造过程中的质料性因素,直接激活自然使之被创造为社会生存条件的构成性要素、从而使现实生活有可能被生产出来的,是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理解的人的身体不是生理的身体,也不是承载意识的身体,它不仅作为激发性力量而存在,它还规定着整个生产活动的界限。甚至这个界限本身也是在身体的参与下被构建而成的。这个动态的界限所确定的,正是物质生产领域。这样,身体参与构建的物质生产领域就成为意识形态批判之后历史唯物主义直接获得和切实把握的环节。

物质生产领域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对象化的领域,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领域,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理解是通过把握其生成方式而实现的。这种物质生产领域的生成方式就是“物质生产方式”。这里的“方式”不是指现成的“模式”或“形式”,而是指“如何可能”的“过程”。

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目标是实现对于物质生产领域的生成之方式的描述。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这一工作的具体体现。

物质生产方式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与立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当代人类现实的总的理解,就是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而得到的。

三、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社会现实分析

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社会现实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现实分析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重要结果,是敞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物质生产方式分析揭示了物质生产领域的生成方式,正是通过这一揭示,我们把握到与我们的身体生命的生产直接相关的这个领域的本质意义,那么下一个问题必将是,物质生产的“方式”是如何“生成”或“被构造”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是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完成的。

我们不能实证化地来理解马克思所谈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内容的集合。生产关系也不能看成若干要素的集合:如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劳动对象的分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等。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生产力是指使物质生产方式得以生成的力量。关于这种“力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这是一种比直接改变物质对象的力量更为原初的力量;第二,这是一种规定物质生产方式本身的意义和界限的力量;第三,这是一种不断重塑自身、因而不断变化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物质生产领域的自发产生的力量,但又不能离开物质生产领域而存在。

生产力的自我表达就是生产关系。所谓生产关系,就是具有生产之力量的社会交往关系。社会交往关系本身并不直接生产物质资料,其生产性的力量主要体现为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这样,问题就归结为:对这种具有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的社会交往关系进行本质描述,即揭示其构造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为我们提供了进行这种描述的范本。

2. 社会现实分析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以及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

具有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的社会交往关系,其构造自身的可能性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中体现出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即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与其自身表达的辩证运动,本质上就是物质生产方式本身被构造的过程。所谓“基础”,就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的经济结构。而“上层建筑”则是指“经济结构”之外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我们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般理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理解可能会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分析这两者的关系造成一定的困难。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过程。这种制约并不体现为一个领域对另一个领域的线性因果式“决定”,而是意味着,为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划定界限的力量,将为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呈现方式划定界限。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正体现着这种原初的生产力量: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了全部人类生活,生产物质生产方式的力量其实正是全部人类生活的内在力量,但这一力量并非对象化的静态之物,而是被“构成”的力量,全部“经济结构”或“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从适应到不适应、到动摇、到毁灭、到再建立、到再毁灭的辩证法,正是这一人类整体性力量的生成过程。

3. 社会现实分析之三: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层面上所谈论的无产阶级革命不能被经验化地理解,它应被理解为当代人类整体性力量的自觉。正是在无产阶级革命之中,人类发现自己根本性的本质之所在,发现了自己所具有的整体性的力量,而共产主义则是在此自觉过程中被揭示出来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本质意义或真理。所以共产主义不是作为单纯的未来的某种社会形态而存在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那里具有深刻的哲学含义。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相关文章

  •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 摘要:文章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抓好灌输.转变.调节三个环节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灌输 转变 调节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91-01 思想政治工作 ...查看


  • 公务员申论写作方法与技巧
  • 申论写作方法与技巧 一.科学的学习申论 各位考生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交流一下申论这门课的学习.对于申论这门课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理解,但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这门课还是很难学的.因为我们申论考试的成绩是非常不理想的,尤其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 ...查看


  • 以治国理政新方略擎起宏图伟业
  • 2017-05-26 10:09 来源:经济日报 2017-05-26 10:09:34来源:经济日报作者:责任编辑:秦超 作者: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唐洲雁.杨金卫.彭宗峰 抓住当前主要矛盾谋划战略布局 善于倾听时代呼声 ...查看


  • 如何写论文? 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部分谈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重大理论成果--中国 ...查看


  •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方法
  •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方法 古希腊一位智者说过:"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的容器,而是一只可以点燃的火把."课由于数学的特殊性,教师要精心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问题包含数学习题,但数学问题绝不等于数学习题.问 ...查看


  •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2014年9月)
  •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②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要坚持一 ...查看


  • 学生党建工作评价及其模式构建
  • XueshengDangjian 学生党建工作评价及其模式构建 □贺 翔 王 超 黄晓颖 学生党建工作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党的建设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要保持党的先进性 ...查看


  • 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
  • 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 不断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建设水平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也是党委领导工作的根本方法.江泽民同志着眼于党面临的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认真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提出了"集体领导 ...查看


  • 论企业加强监督的途径和方法
  • 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探索和实践 阴才广 摘要: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种腐败问题发生.确保国有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国有企业的监督途径和方法,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此,对当 ...查看


热门内容